“近五年来,中西医结合医学取得了众多令人瞩目的新成果。中西医结合医学经历了一个甲子的发展与壮大,以‘源于中医、西医,高于中医、西医’为宗旨,通过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碰撞融合,集百家之长,荟萃精英,在争鸣中探索,在困境中突破,在实践中创新,成长为中国创造、影响世界的新兴医学,获得了世界关注。”12月8日,第五次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在广东省观澜湖国际会议中心拉开帷幕。 本次大会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主办,以“弘扬结合医学成果,服务人类健康”为主题,汇聚了来自中、美、英、德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两千余名专家。会议客观、真实、全面地展现了近些年来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成果,对于更好地促进中医药与西医药融合发展,推动新时代中西医结合向更高水平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会汇聚了来自中、美、英、德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两千余名专家。王国强部长给陈可冀院士颁发终身成就奖。 王国强局长:中西医结合成助推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力量 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出席了本次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在讲话中指出:经过60多年的发展,中西医结合已成为我国中医药事业、卫生与健康事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成为助推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力量。 在法律法规方面,中国出台的《中医药法》,从法律层面对促进中西医结合提供了一系列法律保障。 在顶层设计方面,中国政府制定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 年)》,描绘了未来一段时期卫生与健康事业、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宏伟蓝图,制定了一系列事关中西医结合根本性、全局性发展的政策举措。《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实施中医临床优势工程,强化中医药防治优势病种研究,加强中西医结合,提高重大疑难病、危急重症临床疗效”。《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把促进中西医结合作为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的主要内容,并作出专门部署。 在服务体系方面,截至 2016 年底,中国共有中西医结合医院 510个、实有床位 8.9 万张,形成了以中西医结合医院为主体、医疗机构中西医结合科室为基础、基层医疗机构为补充提供中、西医适宜技术的中西医结合服务体系。据统计,2016年有7200余万人次接受中西医结合诊疗服务。中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还确立了 39 家中西医结合医院为重点建设单位,着力打造中西医结合医院的“龙头”集群。在防病治病方面,中西医结合在SARS、甲流、肿瘤、心脑血管病等重大传染病和重大疾病方面显示出不可替代的优势,探索了中西医协作防治重大疑难疾病的工作机制和模式,在一些领域的诊治水平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中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在组织开展中西医协作防治重大疑难疾病的试点工作。 在教育体系方面,中国有48所高校开设了中西医结合医学本科教育,有45所和18所高校分别开展中西医结合硕士和博士的培养,构建了较为系统的教育和课程体系,形成了完善的学士、硕士、博士人才培养机制。据统计,2016年中国高校的中西医结合专业,培养了 8600余名的毕业生。在科学研究方面,确立了“肯定现象、探索规律、提高疗效、阐明本质”等研究思路,提出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微观辨证与宏观辩证相结合”、“菌毒并治”等新理论,开拓了证候内涵、配伍规律、中药药理等研究新领域。青蒿素、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研究等一批中西医结合研究成果取得了重大突破和临床疗效,产生了很好的国际反响。 在人才队伍方面,截至2016年底,中国的中西医结合医院共有专业技术人员 8.8 万人。涌现出一大批中西医结合专家和领军人才,比如获得因发明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奖和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屠呦呦女士,运用全反式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联合疗法大幅提高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五年无病生存率的陈竺院士,获得国医大师和全国名中医称号的陈可冀院士、吴咸中院士、沈自尹院士,获得全国科技进步一等奖的陈香美院士等,在引领中西医结合学术方向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王国强进一步指出,我们应坚持尊重差异、和谐共生的理念,尊重世界各国在推动中西医结合发展的做法和经验,尊重世界各国推进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发展的理念和行动,尊重各个医学体系在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中的价值和作用。中国作为发展中西医结合的坚定主导者和积极推动者,愿意与世界各国分享我们发展中西医结合的政策举措和经验成果,愿意与世界各国就发展中西医结合开展对话合作,愿意与支持各类中西医结合学术组织开展交流往来,促进中西医结合与其他医学互学互鉴、协调发展、相互补充,共同造福人类健康。 陈香美院士:不断促进中国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两者结合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陈香美出席开幕式并在致辞中表示,中西医结合医学伴随新中国成立而诞生,伴随祖国强盛而壮大,历届中国政府和国家领导人都非常重视中西医结合事业。1956年毛泽东主席提出“把中医中药的知识和西医西药的知识结合起来,创造中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习近平主席在十九大工作报告中指出“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中西医结合是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基本工作方针,也是中国政府长期实行的国策。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成立于1981年,以“团结全国中西医结合工作者开展学术活动,以促进中西医结合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推广,培养科技人才,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医药学做出贡献”为宗旨。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致力于促进中国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结合,为探索人类的健康与疾病提供新思维,是中西医结合学界的最高学术盛典。 第五次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主办,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广东药科大学承办;以“弘扬结合医学成果,服务人类健康”为主题。共2600余人参会,其中有6位两院院士,来自28个国家的国外学者150余人,来自全国各地的国内学者2400余人,就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历史、前沿技术、不同专科领域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进展,展开充分的交流和研讨。大会设置10个分会场,有8个专委会参加,包括代谢病、心血管病、烧伤、麻醉、眼科、生殖、耳鼻喉、肾脏病专委会,同时将新成立3个专委会:消化内镜、临床药理与毒理、分子生药学专委会,内容涵盖基础、临床、药学等多个专业领域。以27个大会报告,169个专题报告,47个专委会成果展板和壁报等等多种形式,为国内外同道提供近距离学习,深度交流的机会,搭建友谊与合作的平台。 大会首次设立“中西医结合终身成就奖” 第五次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还首次设立“中西医结合终身成就奖”。经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七届六次常务理事会审议决定,陈可冀院士、吴咸中院士、沈自尹院士被授予“终身成就奖”荣誉称号。该奖项旨在表彰三位院士在中西医结合研究领域取得的显著成果,在临床上为广大患者带来的良好疗效,在国内外取得的良好声誉,以及其为传播中西医结合理念作出的突出贡献。 会议同期颁发“2017年度步长杯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经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组织专家进行初审和终审,评出获奖项目共43项,最终获奖项目为一等奖7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18项、科普奖3项。其中我省郭姣教授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糖脂代谢病理及其综合防控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成果荣获一等奖。 海内外专家聚焦中西医结合新发展 会上,“代谢组学之父”Jeremy K. Nicholson、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以岭、黄璐琦、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黄荷凤、德国药监局联邦药物和医疗器械研究所教授Werner Kn?ss、世界整合医学论坛主席Robbert van Haselen、广东药科大学校长郭姣、伦敦南岸大学教授NicolaRobinson、查尔斯大学医院中医中心主任MusilFranti?ek、中日友好医院脊柱上颈椎中心主任谭明生、河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李建生、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儿科学教授Jean-Paul Collet、澳门科技大学校长刘良等中西医结合相关领域的两院院士、海内外著名学者,就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历史、研究进展、前沿技术做特邀报告;围绕中西医结合在不同专科领域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进展进行交流,搭建友谊与合作的平台。
中国中医科学院黄璐琦院士在大会上发言时指出,中西医结合医学是中国医学科技工作者的独创,是中国医学科学和卫生工作的一个优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是广大中西医结合科技工作者之家,为促进中西医结合医学科学技术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长期以来,中国中医科学研作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挂靠单位,学会工作一直给予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我们会一如既往的支持学会工作,希望学会在陈香美会长的带领下,在广大会员的支持下,进一步科学规划,开拓思路,全部布局,为中西医结合事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快速发展,为维护人民健康、实现全民小康作出更大贡献。 德国药监局联邦药物和医疗器械研究所教授Werner Kn?ss指出,全球对草药和传统药物的需求急剧增加,正在引发这些产品的全球销售和应用的问题。在过去十年中,世界不同地区已经制定了不同的监管框架,但目前世界各国的联络日益增加,需要加强沟通,以探索最佳做法并确定统一的技术要求。因此,必须发展将新技术整合到草药监管中的应对措施,并建立包括监管者、企业家、科学家和其他相关人员的有效沟通平台,以便为患者和公共卫生更好服务。 伦敦南岸大学教授Nicola Robinson介绍了英国针灸和太极均被应用于各种慢性疾病治疗的情况与整合医学新机遇。她表示,英国针对幻肢痛的研究结果表明,针灸应用于其康复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疼痛以及降低对药物的依赖性。在一家伦敦医院开展的研究中,太极作为一种自主治疗方式有助于改善囊性纤维化患者的呼吸机能,目前正在开发相关的应用程序作为该项研究的支撑。因此,倡导中西医结合有助于发展更多合作研究的机会,进一步充实证据基础并促进医疗整合。(通讯员:王媛)39健康网(www.39.net)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内容合作请联系:020-85501999-8819或39media@mail.39.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