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城市

2014中国脑卒中大会开幕
5月17日,“2014中国脑卒中大会暨第四届全国心脑血管病论坛”在北京召开。开幕式上,国家卫生计生委徐科副主任、总后卫生部李清杰副部长,作了重要讲话。全国人大科教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工程院王陇德院士首先宣读了陈竺副委员长为大会准备的讲话。接下来,王陇德院士发布《项目工作报告》,对过去一年的项目工作进行了总结,为在场嘉宾分析分享了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的第一期数据,并为下一步的项目工作找准着力点与方向。   努力做好脑卒中筛查和干预工作,  开创我国慢病防治工作新局面  陈竺副委员长指出,脑防委过去几年切实发挥职能,各级卫生行政机构和基地医院积极配合参与,在探索慢病防控新途径,引导医务工作者树立防治结合新理念,开展全民健康教育,组织技术培训和学术交流,开展高危人群筛查与防治干预,建立数据库、加强监测、分析、评估和信息管理,积极进行脑卒中困难患者的救助等方面做了大量有益探索,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虽然有进展,但与国家的要求和人民的需求相比,还有差距。陈竺副委员长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  一、继续努力做好脑卒中筛查与干预工作。慢病防治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将脑卒中防治工程工作转化为常规工作,还需从思想认识、组织机构和管理机制等方面逐步完善,继续努力做好高危筛查、学科联合、技术推广、健康干预及组织架构等方面的工作,为我国慢病防治的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探索有益经验。  二、努力推进心脑血管疾病联合防控工作,建立心脑血管病的联合防治体系,整合人力、物力和财力,充分发挥各专业领域专家的影响力,开展多学科合作,促进多学科交流,提高临床医务工作者的预防意识和实践能力,带动更多的组织和个人参与到心脑血管疾病的健康教育之中。  三、探索建立心脑血管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通过开展示范区全人群死因监测、心脑血管事件报告、慢性病危险因素调查等,探索心脑血管病防治一体化的脑卒中防治示范区建设,摸索出一整套多学科合作、防与治结合的省市脑卒中防治工程长效机制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  陈竺副委员长说,当前慢性病呈现出“慢病不慢”的严峻形势,已经到了慢病防治不能再慢的时候。他希望项目参与者们能健全工作机制,明确目标任务,提升关键技术,落实人员职责,做好统筹规划,严格监督管理,加强预防和医疗的沟通协调,将慢性病防治工作不断引向深入,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卫生计生事业,用健康梦助力中国梦。  脑卒中防控工作形势严峻,  基地医院为龙头加强干预  接下来,王陇德院士为在场嘉宾发布了《中国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工作报告》,报告首先分享了过去一年中国卒中筛防工程取得的各方面进展:  一、构建覆盖全国的脑卒中防控网络体系,建立区域性防治救治中心。工程已在三十多个省区市和新疆建设兵团建立了300余家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医院。  二、完善相关制度,推进基地医院规范化建设。  1.预防筛查门诊由2010年的44家增加到2013年的156家,全年总门诊人数由72万人次增长到166万人次;卒中随访门诊由2010年的48家增加到2013年的150家,随访人数也由全年的40万人次增长到160万人次。  2.2010年仅105家基地医院开放卒中急诊通道,2013年增加到190家;获益总人数由2010年的5万8千人次,增长到将近16万人次。  3.截至2013年底,共建立卒中单元、中心89家,年收治患者14万人。  4.2010年到2013年,有实施CEA能力的基地医院由41家增长到91家。2010年实施CEA手术247例,2013年实施1620例。2013年静脉溶栓10162例,比2010年的5236例,增长了94%。  三、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专项稳步推进,做好数据管理,质控水平进一步提升。首先是项目初期,对筛查点的数量、筛查人群的覆盖率、人口的比例、年龄段的比例等方面,严格把关。二是对基地医院上报的数据,由项目负责人或质控专家进行督导,全程质控;三是项目医院每两个月提交一次项目进度调查表,以便跟踪项目进展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督导。最后,在项目完成阶段,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对比,及时纠正人口比例、年龄段比例偏差,提高数据的质量标准。  四、数据库建设与管理进一步完善。2013年在全国协同工作平台上,升级成立全国脑卒中数据中心。截至2013年底,共收录350多万人的各类筛查及随访信息;建立住院脑卒中数据集成系统,为各基地医院开展住院门诊患者筛查和干预的数据上报提供便利。  五、健康宣教广泛开展。2013年,基地医院共举行科普宣传健康讲座将近6000场,受益群众78万多人;举行义诊4000多场。  六、积极开展贫困救助活动。脑防委联合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建立的脑卒中救助公益基金2013年在各基地医院共同对一千多名脑卒中患者进行了救助。  此外,王陇德院士进行了项目第一期数据——2011—2012年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信息的分析,并提出目前脑卒中防控工作的不足。  数据显示:中国脑卒中患病率男性高于女性,农村高于城市,且以每年8.1%的速度增加,其中78%左右是缺血性脑卒中,有7-8%的患者有家族卒中史;40岁以下人群中大概有15%左右的人属于高风险人群,到60~64岁人群达到患病率高峰;劳动力人群卒中患者占到50%,这说明卒中的年轻化趋势明显。  卒中患者危险因素中,高血压排第一位;低密度脂蛋白升高排在第二;第三位是同型半胍氨酸升高;第四位和第五位分别是糖尿病和高密度脂蛋白低。  在高危因素中,高血压的治疗率为50%,但控制率只有不到20%;低密度脂蛋白高的控制率大概只有5%左右;糖尿病的控制率稍高,约30%左右;房颤使用华法林的比例只有1-2%,使用抗血小板药的比例是23-24%左右;重度颈动脉狭窄采取治疗的仅5%。





  这么多卒中患者危险因素、高危人群的危险因素都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由此可见,脑卒中危险因素的防控工作任重道远!  王陇德院士说,下一步脑卒中防控工作需加强几方面工作:动员全社会参与到这项工程中来;建设区域性防控网络;进一步加强基地医院自身建设;将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项目列为工作重点,强化质量控制,强化干预随访;提高项目的信息化建设水平,走推广基地医院结构化、住院卒中数据集成系统的应用、探索解决医疗机构信息化督导的路子。39健康网(www.39.net)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内容合作请联系:020-85501999-8819或39media@mail.39.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