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一年多中药,慢性便秘仍未解决,到了北大医院消化内科,王化虹主任给这位四十出头的女士一检查,吓了一跳,肠子都黑了!在“重塑肠功能,便秘需就医”专家媒体研讨会上,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消化内科王化虹教授给大家讲解这个病例时说,慢性便秘患者越来越多,可不规范治疗的情况也越来越多。 慢性便秘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中国慢性便秘患者多达3.0%-17.6%。其中,女性的慢性便秘患病率是男性的两倍。而对北京地区18-70岁成年人进行的一项随机、分层、分级调查表明,慢性便秘的发病率为6.07%,女性是男性的4倍以上,且精神因素是导致患者高危因子之一。 而且慢性便秘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与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或抑郁症不相上下,会给患者带来经济及心理等多方面的负担,已经成为了我国主要的公众健康问题之一。 王化虹教授在临床上常常会听到许多患者说慢性便秘不是疾病,无需就医。而正是因为缺乏对疾病的正确认知或者讳疾忌医的心态,许多慢性便秘患者长期应用或滥用刺激性泻剂,不规范地使用中药或保健品等,容易出现泻剂依赖或结肠黑变病,进而增加结肠癌变危险。 引起慢性便秘的病因有许多,有些疾病危险性很大,如肛门损伤、肠梗阻、肠嵌塞和/或溃疡,甚至肠道恶性肿瘤等。王化虹教授说,如果你不知道便秘病因,对慢性便秘进行自我治疗可能延误诊断,使患者无法及时接受必要的治疗。 尽管专家一致呼吁和强调如果患上慢性便秘,除了改善生活习惯之外,应及时到医院向专业医生进行咨询并接受医院的正规治疗,但慢性便秘目前在我国仍然面临治疗满意率低,治疗方法有限等方面的挑战。 在北京10家医院进行的一项关于慢性便秘的调查显示,53%的患者对现有的治疗手段不满意。其中,位于前三的不满意原因为“无法有效缓解多种症状,如腹胀,排便不尽感”、“起效不够快”和“疗效可预见性差”。现有治疗方法包括通过饮食进行调节和服用轻泻剂。
大部分慢性便秘的诱因和肠动力受损相关,因此恢复肠动力是治疗慢性便秘的关键所在。今年3月初举办的亚洲神经胃肠病学与动力学大会讨论了即将发布的亚洲慢性便秘诊治指南,并提出治疗慢性便秘的首要目标是恢复肠动力。最新的世界胃肠病学组织全球便秘指南将普芦卡必利改善肠动力的慢性便秘有效治疗方案列为循证医学证据最高级即I级,及最高推荐等级即A级。 王化虹教授提醒,每周排便次数小于3次,排干球样便,腹胀但缺少便意等症状患者,建议前往医院,酌情选用促肠动力药进行2至4周治疗。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