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5个人中就有一个是慢性病患者;近50%的人因为慢性病不到60岁就过早死亡;慢性病每年造成近3600万人死亡,站全球死亡总人数的六成以上。这几个数字绝不是骇人听闻,慢性病已成为当今世界的“头号杀手”。 慢性病,又称为“非传染性疾病”。据了解,这类疾病具有发病原因复杂、潜伏期长、病情重、病程持续时间长、治疗费用多和致残致死率高等特点。主要包括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慢性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精神异常和精神病和慢性疼痛等疾病。慢病(“慢性病”简称)已经成为危害世界人民健康、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慢病不断的蔓延已经给各国家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健康管理将在慢病防控中发挥重要作用 即将出席2014健康管理高峰论坛并担任演讲嘉宾的上海交通大学鲍勇教授日前指出了我国慢性病当前发展现状:中国在经济总量上是世界第二大国,但是在慢病病人数量上却是世界第一大国。慢病已经出现“井喷”式变化,可是大多数人还浑然不觉。 鲍勇作为上海市医会健康管理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同时担任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社区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其曾承担国内外课题50余项,发表论文近300篇,学术硕果累累,对基于健康管理理论的慢性病控制战略与策略认识深刻。 谈及慢性病控制策略,鲍勇认为,国家应以“健康中国2020”为指导思想,提高人民群众健康为目标,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向,采用适宜技术,坚持中西医并重,以危害城乡居民健康的主要问题和健康危险因素为重点,通过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努力促进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鲍勇还将在2014健康管理高峰论坛上为我们分享慢性病的控制模式,即以“54321”为导向的基本健康模式的主要内涵。 鲍勇陈述,针对慢性病的控制与防预,健康管理将发挥重要作用。健康管理即对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疾病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预测、预防和维护的全过程。实施健康管理是变被动的疾病治疗为主动的管理健康达可到节约医疗费用支出、维护健康的目的。 关于健康管理的最新技术进展,来自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冉炜教授将在2014健康管理高峰论坛上为我们带来详细解说。篇幅所限,这里不做赘述。 新技术推动下康复医疗正改变传统康复模式 移动医疗开辟健康管理新道路 谈及健康管理,不可避免要提到新技术推动下的康复医疗及互联网背景下移动医疗发展现状。康复系医疗服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重点发展领域,也是近年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十二五”时期康复医疗工作指导意见》通知对康复医疗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体现了其在医学体系中重要地位。 杨武庆,担任上海电生理与康复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一职,对于康复在医疗领域的发展动态再熟悉不过。杨武庆认为,康复医疗非常依赖康复设备,且从医院到居家都可以开展康复工作,因此康复对新技术的渴望非常强烈。新技术的出现正在改变传统的康复模式,新兴的康复机构正在大量出现,各种新技术也带动了新型康复设备和康复平台的发展。 杨武庆还将在此次论坛上提及包括BCI技术的康复系统、三级康复网络系统以及远程康复系统等技术和产品的使用在康复医疗和康复服务模式的创新发展过程中如何发挥重要推动作用。
移动医疗目前是行业内最热话题之一。现今市场上的健康类APP琳琅满目层出不穷,可穿戴医疗设备生领域动作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已开始涉足移动医疗领域。资本市场对移动医疗产品热度居高不下。据统计,从2010年至2014年3月份,移动医疗行业共发生投资事件58起,涉及企业33家,披露金额超过1亿美元。 春雨掌上医生董事长张锐认为,在未来,人们可通过各种类型可穿戴设备对身体体征数据的采集,包括现在可以实现采集的“睡眠”、“运动”、“体重体脂”、“心率”、“血压”、“血糖”等数据。未来将不断完善人体基因数据,并加入环境数据及外部数据,汇总这些数据后将得到个体连续不间断的健康图谱,形成“数字化”自我。医生和机器可从数字化当中解读到一个人某种疾病发生的可能性,并给出反馈和干预。 目前的移动医疗还只是聚焦在如何能够将挂号、问诊、治疗等环节的打通,但这不是移动医疗的全部意义。我们相信移动医疗结合数据分析将在个体健康管理领域扮演更加犀利的角色,开辟健康管理新道路。除核心技术之一,康复医疗外,中医药医疗保健、健康体检咨询、新型健康体检技术、预防保健技术等均为行业关注的焦点。结合移动技术,未来的健康管理也将更加多样化高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