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城市

“国际反歧视午餐日” 呼吁对HIV感染者更多包容
5月26日,对大部分人来说,只是初夏中平平无奇的一天,但对于我国HIV感染者来说,却蕴含着特殊的意义:这个日子是由我国唯一一所专门收治HIV感染儿童的全日制学校——山西临汾红丝带学校发起的“国际反歧视午餐日”。每一年的这一天,红丝带学校都会与诸多公益机构携手,号召大家与HIV感染者“共进一次午餐,减少一分歧视”。目前,这个日子已经成为我国引导大众正确认知HIV、消除恐惧和误解、从而减少歧视的重要阵地之一。 今年,“国际反歧视午餐日”进入第十个年头,在HIV防控领域持续革新和突破的创新生物制药公司吉利德科学也在这一天走进临汾红丝带学校,为孩子们带来“无畏追梦——共进一次午餐,减少一分歧视”公益活动。“这次与HIV感染儿童深度接触,我真切感受到了他们身上的生命韧性。面临疾病,不少成年人尚不能够做到与之坦然共处,但这群孩子们却从出生之日起便开始与病毒的抗争,不仅要面临成长中的各种挑战,还要经受因疾病带来的身心上的折磨。我看到了他们期待茁壮成长、自由追梦的期冀。对于吉利德而言,这恰恰也是我们一直以来的梦想——成立三十多年,吉利德始终致力于突破不可能,为公众创造一个更美好、更健康的世界。从全球首个HIV完整治疗方案日服单一片剂的推出,到全球首个HIV暴露前预防药物的发明,再到持续以治愈为终极目标的研究,吉利德在HIV防控领域持续革新与突破,希望可以帮助更多HIV感染者战胜疾病,重拾追逐梦想的信心与勇气。”吉利德科学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经理金方千在活动上谈到。教育,是最好的社会疫苗歧视和偏见不仅对病患群体造成了伤害,也给HIV防控工作带来阻力。北京青爱教育基金会理事长张银俊有着多年的防艾工作经验,她强调“至今,预防HIV没有有效的疫苗,教育就是最好的社会疫苗。”因此,2020年, 在第三十三个“世界艾滋病日”,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中国青年报》以及吉利德科学共同推出了微电影《生无畏》,从护士、HIV感染者及志愿者、医生的角度,在新媒体平台讲述并广泛传播这个群体的真实故事、普及艾滋防治知识。希望这个世界对他们能有更多的善意。微光照亮微光,形成火炬“我这个病,你接纳我,我很感激;不接纳我,也没关系。”HIV感染者陈刚(化名)这个想法是到实在无法再遮遮掩掩逼不得已坦白后,才有的。作为公司中层领导,别人羡慕的生活之下,其实是每隔三个月上演“隐秘的复诊”带来的麻木。“复诊我怕的不仅是病毒载量控制的不好,更怕被人在医院认出来。”和陈刚一样,许多感染者无法正视自己患病这一事实,病耻感犹如一个巨大的“茧”,将感染者围堵其中,让他们无法自处、挣脱不开。北京红丝带之家会长王克荣,曾是一名专业的HIV护士,作为“南丁格尔奖”获得者,她把“与艾同行,共享生命”的红丝带使命践行在患者的关怀与救助中。“作为医护工作者,和HIV感染者做朋友,帮助他们重获新生,是我们的责任!”然而,与HIV感染者接触的时间越长,王克荣越感觉到,仅在病房里关心他们远远不够:“帮助HIV感染者需要我们所有人的共同参与。”上海心生组织的感染者互助培训活动另一方面,吉利德携手上海青艾健康促进中心在青年群体中开展HIV感染者赋能项目,通过防艾知识培训、志愿者服务、患者陪伴的形式,改善青年感染群体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帮助他们消除对HIV的误解,找到自我认可。这样的社区和患者组织还有很多。吉利德在中国通过彩虹基金,为诸多关注HIV治疗、教育的社区项目提供了支持,其根本目的都是帮助感染者在身心双方面走出疾病带来的阴霾,回归健康生活。让患者的需求被满足“性感染的最小年龄才13岁,最大的86岁。”2020年《科技日报》在世界艾滋病日上的报道中提到。“老年人以农村的为主,特别是西南地区,性行为可能买个菜的钱就发生了。”中国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韩孟杰也表示防控难度很大。仅西南地区凉山州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显示,当地共缺乏43,600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并且存在HIV基层医疗服务匮乏、供给主体单一、医务人员培训机制不完善、民众求医行为错误等问题。作为我国HIV流行最为严重的地区,凉山州的HIV母婴传播尤为严重,对于当地防治工作来说是很大的压力。2018年底,吉利德就开始通过企业资助资金,支持凉山地区HIV垂直传播阻断的认知教育和当地基层医疗队伍诊疗能力的建设。该项目由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发起并执行,项目邀请先进经验的医院派出专家和学科带头人深入偏远地区现场指导基层医疗团队,帮助提升凉山州基层医疗队伍的HIV标准化诊疗能力。





专家和学科带头人深入偏远地区现场指导基层医疗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