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城市

提升精准医疗服务水平才是移动医疗的未来之路
历时四年多的“3Q大战”,最终以腾讯公司胜诉而尘埃落定。对此,北京大学法律经济学研究中心联席主任薛兆丰教授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最高人民法院对“奇虎诉腾讯”案所作的终审判决,对互联网业的健康发展具有深远的保护和促进作用。   如今判断一个行业是否将迎来爆发机遇,除了看相关市场政策外,还可以参考BAT三巨头是否有频繁参与行为。这一现象在这两年开始彰显,金融、打车、教育、银行、影视等领域已先后插上三巨头的大旗,而现在战火蔓延到了医疗健康市场。  艾媒咨询发布数据显示,预计到2017年底,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达到125.3亿元。作为今年移动互联网火热的领域,移动医疗自然少不了BAT的竞相角逐。  BAT跑马圈地  体制成掣肘  近一段时期,关于BAT落子在线医疗领域的消息不绝于耳。早在今年5月,支付宝就宣布了“未来医院计划”,要通过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用5至10年时间,打造基于大数据、以患者为中心的移动智能就医平台。6月,微信上首家“全流程就诊平台”上线。7月,百度与北京市政府共同发布“北京健康云”平台。中国健康服务业未来的发展规模可观,这是吸引BAT蜂拥投资的主要动力。  从移动医疗的发展情况来看,民营医院的配合度无疑是最高的,然而对于传统医疗机构来说,这种方式显然很难吸引到他们,最主要的是对于患者而言,这种远程服务,往往信任度并不高,毕竟涉及到生命健康的领域,患者往往会优先选择大型医院就诊。  所以,虽然移动医疗看起来非常美,但是具体实践却存在着很多掣肘。众多业内及投资界人士一致认为,移动医疗仍然受到诸如体制、标准以及商业模式等因素制约,行业春天并没真正到来。  精准服务是关键  獠牙口腔受青睐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约有2000多种移动医疗类app,其中被看好的方向是寻医问药和医患互动两类。在细化医疗服务方面,民营口腔走在了商业化前沿,同时在移动医疗应用上也不遑多让。





  以91手机助手平台为例:从牙科、牙齿、口腔三个关键词进行预估统计并去除重合部分的APP约为360个APP,它们分别是诊所黄页类、医生适用类、口腔设备类、健康知识类(含答疑)等。其中,最近上线的一款口腔类app——“獠牙”颇受好评,该产品定位于全民口腔健康管理平台,通过app端和诊所pc端形成医患服务的闭合流程:用户根据GPS搜索比较选择合适的诊所,在线咨询或者挂号,去诊所完成医疗服务后,诊所提供电子病历,个人通过手机端可对本次医疗进行评价,并接收系统推送的“医嘱服务信息包”,获得更加人性化的就医体验等等。  “獠牙”探索口腔行业历时6年,产品9月上线后,与近百家口腔诊所签订了试用合同,计划一年内覆盖北京1500家诊所。它与同类产品不同之处在于:其APP端采用第一人称视角,以找诊所、口腔电子病历、口腔体检和医嘱推送等落地服务搭建服务框架,令人耳目一新的是牙医为患者做完口腔体检后,系统即可实时显示口腔健康预报。值得一提的是,今年5月以来,獠牙团队已婉拒多位投资人的投资意向。  一个产品从零到成熟的成长过程中,要不断了解用户需要什么,从需求出发不断优化产品,盲目跟随别人的脚步没有任何意义。只有立足患者需求,集中力量开展医疗服务,细化提高专业诊治,才是移动医疗存在的意义和未来之路。